相關鏈接:
【杭州新聞】學霸也追星!鎮海中學學子追星學術大咖,至今人文科技大講堂已超百講
甬派 浙江在線
浙江24小時 錢江晚報百家號
鎮靈通
文/鎮靈通、甬派、浙江24小時等
靈通社顏軒宇、余卓成、顧釗宇、袁樸真
指導老師/王振、周愛紅等
近日,北京大學教務部副部長,北大計算機系統結構研究所副所長陸俊林教授做客鎮中人文科技大講堂,在書吧主講人工智能及其發展趨勢;同一天,鎮海中學2000屆校友,現任中山大學教授,博導,“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學者林樹,在第一報告廳主講《神秘的宇宙:從黑洞到中子星》的科普講座,兩位教授分別帶來鎮中人文科技大講堂的第103講、第102講。
這個月,鎮中人文科技大講堂已經連開5場!這個發軔于2005年的人文科技系列講座品牌,在過去13年已舉辦百余場名家講座。
近幾年,北京大學前校長王恩哥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丁仲禮院士和副校長高鴻鈞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教授,俄羅斯宇航科學院外籍院士、南開大學前校長龔克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陳十一院士攜四位院士,昆山杜克大學前校長劉經南院士等“大咖”,都曾先后來訪鎮中開設講座。
看到鎮中每周貼在報告廳外墻上的“講座預告”,曾有網友感慨:難以想象,這是一所中學的人文科技大課堂。其人文氛圍和學術資源,都快媲美國內知名高校了!
上周五,我校省地理特級教師趙守拙為同學開設地理素養提升的課程拓展講座。
4月上旬,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汪玉教授來訪鎮中,開設了有關人工智能芯片與清華電子大類的講座,鎮中2008屆校友、立思辰大語文聯合創始人趙伯奇主講大語文的大智慧;
2月,快樂發明創始人、中國發明協會會員任新年老師在鎮中開設《60分鐘讓你玩轉創新技法》專題講座;
1月,復旦大學副校長金力院士專程來鎮中開設《流動的基因》科普講座;
12月,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李壽平博士來鎮中開設《國際形勢、國家戰略與個人夢想》……
據不完全統計,在近一年里,已經有近30名“兩院院士”、中科院研究員、著名作家、著名實業家,北大、清華、復旦等著名大學的教授現身鎮中“人文科技大講堂”,為學生們帶來一場場精彩的講座。
這些講座,不少學生不約而同掏出本子來,邊聽邊記。講座結束,鎮中學子都直呼過癮。“沒想到,名家講座會這么好聽!”一鎮中學子說,以前以為這類講座是枯燥乏味的,但一年聽下來,完全是一種享受。
那么,一所中學何以能辦出這樣“高大上”的人文科技大講堂?
記者了解到,鎮中辦校至今走出了大量考上清華、北大、港大等高校的優秀畢業生,有大量校友資源。正是因為這些高質量的畢業生,鎮中成為了頂尖高校優質生源輸送地,學校的品牌讓學校有了大量資源,也使得鎮中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香港大學等著名學府保持著密切的聯系與合作。同時,一些畢業的知名校友自己也成長為母校講座的主講人。
此外,鎮海、寧波作為“院士之鄉”,一座城市本身的文化和資源底蘊,也為學校提供了大量的專家資源。學校一貫致力于積極探索中學教育與大學教育的銜接機制,全力培養優秀人才。同時,進一步辦好鎮中人文科技大講堂,將學校打造成一座文化殿堂,讓學生浸潤其中,不斷接受先進文化和科技前沿知識的熏陶。


陸教授帶我們走近人工智能
4月19日,北京大學陸俊林教授做客鎮中人文科技大講堂,從2016年人工智能圍棋程序“阿爾法圍棋”(AlphaGo)與世界頂級圍棋棋手李世石的大戰為切入點,帶領鎮中學子走進人工智能的歷史長河,觀賞人工智能黎明時刻的曙光。
2016年AlphaGo與李世石的大戰,終于宣告了人工智能在智力領域的重大進展。歷史上的人工智能發展迭起波瀾:從上世紀50年代圖靈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掀起第一波浪潮,爾后因算法與計算能力不足迅速衰退,到七八十年代因計算機計算能力大幅提高掀起第二波浪潮,又因算法落后而悄然退下歷史舞臺,直至今天的人工智能大發展。
科學家對算法與計算機的改進促進了人工智能發展,而對人工智能發展的需求又推動了計算機科學的大發展,北京大學一直走在計算機科學領域的前列,于近年開設了由圖靈獎得主領銜的“圖靈班”,以培養國內頂尖國際一流的計算機人才。
關于如何識別貓狗照片的算法引起了各學生的極大興趣,傳統算法利用匹配識別法,但這需要大量特征信息來實現配對,并且由于幾乎不可能把所有特征輸入計算機,這種算法的成功率極低,而最新的“深度學習”的算法,教授通過最簡單的單神經元識別紅綠燈來舉例,由淺入深,使在場學生對人工智能的了解“超越了世界90%的人”。計算機通過大量“練習”不斷調整各神經元之間聯系公司的參數,從而在輸入信號時能夠以較準確的信息完成輸出。當然,這離不開巨大的計算與調整,也因而能有較高的正確率。
科學技術的發展永遠不會一帆風順,前兩次“人工智能”研究的高潮終究因時代的局限而悄然退下,只有擁有頑強的毅力、高度的信心、執著的信念,才有可能挺過清晨的寒霜而迎來黎明的曙光。
陸教授說道,人工智能的發展,是爬樹登月,每天都在靠近月亮,卻永遠不可能登上月球;還似一列列車,當你試圖跳上它時,她已駛遠,告訴你:永遠不可能追上。通過這場講座,學子們對“人工智能”的了解更近了一步,并且有了更深的關于當下與未來的思索與展望。相信帶著這份思索與體悟,我們能在科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校友林樹教授做客鎮中人文科技大講堂主講第102講《神秘的宇宙:從黑洞到中子星》
4月19日下午,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博士生導師、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學者林樹教授回到母校——鎮海中學,主講“鎮海中學人文科技大講堂”第102講,為該校高一和高二學生帶來題為《神秘的宇宙:從黑洞到中子星》的科普講座。
林教授以近期科技熱點——首張黑洞照片為例,談到這張黑洞正面照片揭示了室女座星系團中M87星系中心超大黑洞的觀測信息,也使得一百多年前愛因斯坦提出的廣義相對論再次得到了試驗驗證。林教授進一步介紹了黑洞的特點:質量越大,視界(尺寸)越大、溫度越低;X-射線噴流,釋放大量能量;沒有電磁波輻射,只有引力波輻射,并提出黑洞三大未解之謎是黑洞的內部結構、信息悖論以及黑洞的形成。
“黑洞有一個同胞兄弟,叫中子星。它不黑,但跟黑洞一樣低調哦”,林教授幽默風趣地引出中子星,重點講解了中子星的穩定脈沖周期、致密性、強引力和強磁場等特點。同樣,林教授表示中子星也有三大未解之謎:形成、內部結構和形態。
林教授總結:人類追求認識自然是無止境的,科學訓練不僅教我們認識自然,也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往昔的科學學者孜孜不倦,給歲月以繁榮的文明。今日的我們站在前人的肩膀,更應傳承這份文明的火炬,照亮后人的前路。
最后,他寄語同學們——物理學訓練不僅教我們認識自然,也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希望大家積極學習和探索自然。
精彩的講座博得同學們陣陣掌聲。講座后,部分同學意猶未盡,繼續就黑洞如何產生引力波、超流的反重力運動機制、黑洞、中子星和“錢德拉塞卡極限”機理與超弦原理等積極地向學長林教授請教,也有同學對黑洞信息悖論提出自己的見解,與林教授進行探討交流。鎮中學子們圍在學長林教授身邊,氣氛熱烈,久久不愿離開。
天文學的真知灼見避不開嘲笑和激烈的反對。白矮星的著名研究人錢德拉塞卡的學術論文一度被導師撕毀,“錢德拉塞卡極限”被學術界否認和雪藏,直到50年后才終被諾獎認可。看來,真理雖然會遲到,但是絕不會曠課。
撰稿:靈通社顧釗宇、袁樸真
指導老師:王振、周愛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