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 防 教 育 基 地 ◇
◆ 泮池——裕謙殉難處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學宮泮池,始浚于南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建泮水橋于其上,1990年由鎮海中學重建。
1841年10月10日,中英鴉片戰爭鎮海口之役,鎮海失陷,兩江總督、欽差大臣裕謙(1793-1841,蒙古鑲黃旗人),投泮池盡節。為中英鴉片戰爭期間清朝封疆大吏中唯一親臨戰場以身殉國者。
查看詳細內容
◆ 吳公紀功碑亭——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于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系鎮海士民紀念吳杰誕辰百周年集資建造,四柱歇山頂,亭中建碑。 吳杰(1837-1910),字吉人,安徽歙縣人。中法戰爭前夕,調任鎮海口炮臺守備。清光緒十一年正月十五日(1885年3月1日),法軍進犯浙江鎮海。時吳杰在招寶山威遠炮臺親發大炮,重創法艦,擊傷法艦司令孤撥,法艦不敢再犯。中日甲午戰爭期間,復領鎮海口炮臺,三署總兵,一護浙江提督,皆有聲。
◆ 俞大猷生祠碑——都督俞公亭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盧鏜字跡碑
盧鏜是明代著名的抗倭將領。熟知兵法,智勇雙全。在浙江、江蘇沿海奮戰50多年,身經數百戰,俘斬倭寇萬余人。 1559年(嘉靖三十八年),他以都督銜守御鎮海,時年近七旬。根據他抗倭經驗,力主在招寶山上建筑城堡。請示上級后親自經辦,軍民努力半年,1562年城堡竣工,名叫“威遠城”,在里面屯兵設火器守衛,從此倭寇不敢接近。不久,一股倭賊從海路過鎮海口,盧鏜率軍從這里殺出,斬殺倭賊數百名。這座威遠城后來在鴉片戰爭和抗法戰爭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盧鏜駐鎮海時,他書寫“流芳”兩個凝重大字,刻石立碑在當時學宮內的泮池旁邊,激勵自己和將士們抗倭衛國的意志。
◆ 林則徐紀念堂林 林則徐(1785-1850),福建候官人。1838年(道光十八年)在任湖廣總督時,禁止鴉片,成效卓著。次年以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與總督鄧廷楨協辦將英美煙販237萬斤鴉片在虎門銷毀。1840年任兩廣總督,英國挑起鴉片戰爭,林嚴密設防,使英軍無法得逞。后受投降派誣害,被革職。1841年5月,派赴浙江,協辦海防。 林則徐從廣州日夜兼程,6月10日直抵鎮海,下榻梓蔭山麓蛟川書院。當時他無正式任命,但他不顧個人榮辱,在官員陪同下,四上招寶山、數出鎮海口,不避艱險,察看形勢,對炮位安設、海防加固提出許多具體意見,加強了鎮海的防務。 7月13日,裕謙風塵仆仆趕到鎮海。正當他倆共商抗英大策時,林則徐流放伊犁的諭旨傳到軍營。次田,他強抑悲憤,悄然離去。三個月后,鎮海陷于英軍之手。 1994年,就在當年林公住過的地方,林則徐紀念堂落成,作為對這位民族英雄的永恒紀念。
◆ 古炮群
在梓蔭山上,有六尊古炮圍護在吳公紀功碑亭的周圍。這些面向東海、昂首屹立的古鐵炮,是鎮海軍民不畏強暴、勇斗外敵的見證。 碑亭前是二尊短筒炮,在一尊的背部,鑄著“道光二十一年九月,重一千六百斤,身長五尺八寸,受藥八十四兩、彈子一百三十六兩,浙江局造”等字樣。另一尊同一規格,因炮身鐵銹嚴重,原有的字被完全腐蝕脫落了。它告訴我們,這炮是在鴉片戰爭最激烈的時候,由浙江炮局趕制出來,運到鎮海投入反帝戰場的。 碑亭左右有四尊大炮,二尊炮身粗圓,比前面的大一倍以上,估算重量在四千斤左右。另二尊是當年進口的大炮,炮身細長、光滑,重約約在四、五千斤之間。在一尊背部有一“僧帽”加洋義的圖案和“1842”字樣。說明它在1885年的中法戰爭中曾揍法艦,發揮過威力。
◆ 抗日將領碑
◆ 大成殿
原名孔廟大殿,始建于北宋雍熙二年(985年)。1130年毀于兵,1195年縣令韓永德再建大成殿于今址。后設講堂,數經修茸。至清光緒五年間,邑人盛炳緯等集捐修此殿,又浚殿前泮池,繚以石砌,跨三橋曰泮水橋,鎮海縣學設于內,里人稱為文廟。1911年,盛等再集資興建鎮海縣中學堂于殿東側,規模頗宏,然毀于戰火,1945年抗戰勝利,鎮海縣中復學于文廟。大成殿曾為歷代抗擊外侮時將領會晤之地。
◆ 梓蔭閣
◆ 蛟川書院古牌樓
蛟川書院原座落于梓蔭山下鯤池畔。清乾隆八年(1743年)由羅漢堂改建,清乾隆九年(1744年),邑令楊玉生題額建牌樓,乾隆十一年二月(1746年)正式落成開課。數十年后,浙江巡撫常安改其名為鯤池書院。鴉片戰爭期間,林則徐曾在書院下榻一月余,籌劃抗英大計。時移世易,書院建筑已毀,唯牌樓遺物尚存。
◆ 摩崖石刻、三石將
◆ 柔石亭
柔石(1902-1931),“左聯五烈士”之一,現代著名作家。原名趙平復,浙江寧海縣人。由于家境困難,十歲才上學。1918年考入杭州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參加新文學活動。 1926年春,他來鎮海縣立中學為國語和音樂教師,后來又任教務主任。小說《二月》的創作同這段生活有密切的關系。1931年2月,被反動派槍殺于上海龍華。 1992年,柔石亭落成。其長子趙蒂江題亭名。
◆ 朱楓烈士紀念樓
◆ 困齋亭
張困齋烈士,鎮海縣中29屆。1934年在上海加入左翼社聯,1935年參加革命,加入抗日武裝自衛會,1936年和其他同志發起成立上海銀錢業聯誼會,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2月到江南游擊區參加江南抗日義勇軍,曾主編機關刊物《江南》。不久返回上海從事地下秘密工作。 抗戰勝利后,張困齋負責中共上海市委機關的掩護工作,任上海地下黨電臺負責人,1949年5月7日在上海就義。
浙公網安備 33021102000405號